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微信公众号传播彝族文化的现状与对策研究(3)

来源:西部学刊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7-2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以社团为主体的公众号,在信息发布上体现社团的宗旨和使命。这种情况又分为两种,一种是长期的稳定的社团,一种是短期的临时的社团。一般来说,长

以社团为主体的公众号,在信息发布上体现社团的宗旨和使命。这种情况又分为两种,一种是长期的稳定的社团,一种是短期的临时的社团。一般来说,长期稳定的社团有着严密的组织结构和明确的人员分工,成员具有共同目标并在某方面达成共识,社团成员的忠诚和团结对于公众号的运营发挥了很大作用。他们对公众号的运营提供资金支持,成员之间的通力合作为公众号的原创内容发掘,奠定了人力和技术基础。"彝文化传播"是尼文化传播协会主办的微信公众号,该协会内部结构严密、分工明确,有专门的微信传播组负责传载彝族历史典籍、发布彝族新闻动态、分享彝族文化故事。"彝文化传播"发展比较稳定,自2015年10月至今,从未停止过发布信息。短期的临时的公众号,由支教或研究团队在彝区工作期间创办,主要从外来者的角度介绍彝族的知识和故事,帮助人们了解彝族的文化遗产,同时也介绍团队在彝区的活动安排。这类公众号一般在社团活动结束后也停止发布信息了,如由厦门大学暑期实践队创办的"彩云之彝",从2015年6月23日至2015年8月3日共发文10篇。

政府公众号是民族地区地方政府部门主办,发布政务、民生、文化等信息的新媒体窗口,主要传播政府部门的立场、意见、观点和各种日常信息,对外沟通及与订户的互动性不强。其内容侧重当地社会事件、政务活动和特色文化活动的传播和宣传,以及开展历史文化抢救、保护、收集整理和研究的进展情况等。

以学校和文化研究院为主体的公众号,由少数民族文化研究机构和民族语学校创办,发布民族文化抢救、学习、整理和保护等信息是这类公众号的主要内容。这类公众号信息发布的时间和数量,受机构的具体事务安排影响。比如研究院调研活动频繁时期,信息发布也比较多,或者学校开学、招生、考试、活动交流时会集中发文。

(二)彝族微信公众号存在的问题

一是发文不规律,发文数量少,信息量不足。在333个微信公众号中,自创建以来发文总数不足10条的占1/5左右,有的甚至只发布过一两张非原创图片,或者只申请了公众号,并无发文。公众号发文不规律,发文时间间隔不定,有的间隔几天,有的间隔几个月,有时一次发布一条信息,有时一次发布五六条信息,有的专业公众号为某个节日活动创建,例如介绍火把节情况的公众号,主要在火把节期间集中发文,活动结束后再无更新内容。因为微信公众号信息更新慢,因此存在信息陈旧、时效性不强、信息量不足的问题。

二是原创内容少,同质化严重。彝族微信公众号原创内容少,所发内容多为转载,除了少数没有说明来源的信息,剩下的内容主要转载自新闻媒体、政府部门公告、商业网站、彝族文化网站以及其他微信公众号和朋友圈,这就导致内容同质化。此外,还存在同一个账号主体创办三个以上同类型公众号的情况,不仅定位相同,内容也大致雷同,浪费公众号资源,分散受众关注度,不利于彝族文化的整合传播,应当引起重视。

三是未上升到文化传播的高度。部分公众号主要传播私人事务,如亲人团聚、家族聚会等,或记录个人生活,发表个人感想,有点像写日记;有些公众号是为出售工艺品和土特产而创办,文化传播只是附带服务,因信息发布少,又没有按营销模式运营,关注度低,传播效果不理想,没有做到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产业化开发的协调发展;有的公众号虽贯以"彝"或"彝族"之名,但传播的内容和彝族文化无关,多为一般社会新闻,或者英语学习等。以上公众号在信息传播上还未上升到文化传播的高度,需要增强传播民族文化的自觉,调整传播策略和思路。

四是存在"关门"传播现象。彝族是有民族文字的少数民族之一,民族语言、文字典籍是其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但现状是许多彝族民众对本民族语言文字了解甚少,甚至听不懂和看不懂。为了改善这种情况,一些公众号推出了民族语教学,并使用民族语言传播彝族经典,使互联网时代的彝族同胞及其他感兴趣的群体可以轻松、方便地学习本民族语文和民族文化。但民族语言同时也分隔了受众,不懂彝族语言和对彝族语言没有兴趣的订户很难理解这些内容,从而失去了阅读的兴趣。此外,一些以汉语为主要语言符号的公众号,也往往将受众局限于本民族群众,传播本民族内部事务,不利于彝族民众与其他族群的互动,不利于彝族文化的广泛传播。

文章来源:《西部学刊》 网址: http://www.xbxkzzs.cn/zonghexinwen/2020/0722/382.html

上一篇:2019SRC优秀城市街景项目获奖入围名单公布
下一篇:江西图书馆学刊杂志

西部学刊投稿 | 西部学刊编辑部| 西部学刊版面费 | 西部学刊论文发表 | 西部学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西部学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