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西部民间民俗文化发现与宁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4)

来源:西部学刊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9-0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石舒清有《苦土》《暗处的力量》《开花的院子》《伏天》等小说集。石舒清的小说“常常有很强的仪式性”,书写着回回民族的秘史。李敬泽称赞说:“

石舒清有《苦土》《暗处的力量》《开花的院子》《伏天》等小说集。石舒清的小说“常常有很强的仪式性”,书写着回回民族的秘史。李敬泽称赞说:“土地的自尊、乡土的自尊,我们必须谈论这个话题,因为它集中体现了我们的现代性规划中某些根本的精神缺陷……把‘碑文’所删节和忽略的事物写下来,这正是石舒清写作的意义。”[4]石舒清的短篇小说《清水里的刀子》表现了作者对正常的人文环境和理想世界的热切呼唤,这篇小说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李进祥有长篇小说《孤独成双》、短篇小说《换水》、短篇小说集《女人的河》出版。他的小说创作创造了“清水河”这个文学意象,为读者奉献了清水河系列故事,像文学史上许多大家一样,清水河成为民族性、地域性的文化象征。他的短篇小说集《换水》获得第十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李进祥小说的整体风格表现出浓郁的悲剧气息,善于描摹神秘不安的氛围,透出“沉郁的诗意”,其思想和意蕴体现了作者对生活方方面面深入的探索和理性的思考。清水河系列故事地域文化色彩鲜明,民族文化氛围浓郁,人文理念气息淳朴,质朴的内在精神追求值得读者细细思量。虽然李进祥的小说创作不离清水河这块写作资源,但他审视生活的触角却一直在城市与乡村的对峙融合中勘探人性的痼疾。于是,近年来,李进祥不断拓展写作领域,探索都市聊斋系列小说,因为“都市聊斋系列里面潜伏着当代城市文学发展的一种新的可能性”[5]。了一容被人们誉为传奇作家,西部文坛独行侠,有《绝地》《挂在月光中的铜汤瓶》《褴褛王》《红山羊》等短篇小说集面世。《挂在月光中的铜汤瓶》是一部中短篇小说集,获全国第九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他的作品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一种对天道的召唤和诠释,一种对世界的烛照,一种对人类的反思与拷问。了一容文学创作的价值是给予人们一种苦难美学的文化审视。了一容的长篇小说《黑河》讲述了民国时期偏居大西北的一家三代的人生故事。作者通过对一个家族跌宕起伏命运的生动描述,致力于以小说独特的文学表现手法探讨生命价值这一哲学命题。作家王祥夫读了了一容小说集《红山羊》,写下短评,称“他的文学之精魂有着精卫填海般的意义”。马金莲的小说创作突出的特色是女性意识的存在,女性视角、女性内在美的发现以及回族宗教精神的自觉流露。马金莲陆续出版中短篇小说集《父亲的雪》《碎媳妇》《长河》,长篇小说《马兰花》。邵部、孟繁华在《乡土的余温——评马金莲的小说创作》[6]一文中对马金莲小说创作的文化意义的评定说:“这位来自于宁夏西海固的青年作家,用回族女性隐忍的目光审视着属于她的那片土地,讲述着乡村中国剩余的故事。她不依赖炫目的现代小说技巧和“望乡”式的写作姿态,而是用平实的文字将个体经验和乡间故事转换为充满温情的文学表达,再现了乡村社会中的超稳定文化结构和现代化浸染下的乡土嬗变。在乡土文学从百年中国文学中的主流地位旁落的当下,马金莲的文字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乡土中国的情感温度,而这也注定了只能是乡村文明光焰将逝的余温。”

那么,西部民间民俗文化发现的意义何在呢?我认为有以下四点。

第一,全球化、工业化和城镇化迅长,农牧业区缩减,移民和环境恶化,这些都对民俗文化构成了严重威胁。第二,民俗文化是高度依赖语境的,一旦语境丧失,生存条件缺失了,就很难恢复。因此说,文学创作的民间民俗文化叙事,在一定意义上起到挽救作用。第三,在民族民间文化中,口头传统居于特殊的地位。一是口头传统历史悠久;二是口头传统中蕴含海量的人类文化信息;三是口头传统反映了特定社区人们的价值观和期待;四是口头艺术门类繁多,其中一些达到惊人的艺术高度,堪称人类文明的“奇迹”。第四,民俗文化反映了民众的价值观和期待。通过阅读宁夏回族作家的小说,我们可知伊斯兰文化和儒家文化的融合;通过阅读王蒙等西部作家的小说,我们可以体会到,民俗文化在少数民族族群和社区中,绝不是一种生存方式,一种人生态度,一种通过它得以确认自身的存在和价值的媒介。不仅是对人和事的臧否态度,宇宙观和人生观、善恶和生死、对过去的记忆和体认,乃至对未来的期许,都熔铸在民俗文化的演述中。

“时间把许多人们不愿意回忆的东西过滤出去,留下来的总是想象中值得留恋的事情”,于是风俗之美进入作家的笔端,可能是作家对现实不怎么满意的时候,对民俗的描述就成为作家针砭现实的借镜,这面镜子中显示出来的生活是温馨的、纯净的、美好的背景,尽管生活很困苦。我们讨论西部民间民俗文化发现,这里的“发现”,应该是在当代生活的语境下,民间民俗文化的“现代性”观照,使其与现代化建设融为一体,成为新乡村文化建设的精神力量。

文章来源:《西部学刊》 网址: http://www.xbxkzzs.cn/qikandaodu/2020/0904/408.html

上一篇:青海“千人计划”:在西部打造人才高地
下一篇:《党政干部学刊》征稿启事

西部学刊投稿 | 西部学刊编辑部| 西部学刊版面费 | 西部学刊论文发表 | 西部学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西部学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