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三十年的坚守纪念郭沫若学刊而立之年

来源:西部学刊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2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008年11月,中国郭沫若研究会在北京举办了“郭沫若研究三十年”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学界同人共聚一堂,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郭沫若研究的历程、成就及对未来的展望,会议的

2008年11月,中国郭沫若研究会在北京举办了“郭沫若研究三十年”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学界同人共聚一堂,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郭沫若研究的历程、成就及对未来的展望,会议的部分成果编选成《郭沫若研究三十年》一书,由巴蜀书社于2010年2月正式出版。我根据会议主题要求,撰写了《二十年:我与郭沫若研究工作》一文提交会议,后来被选入会议论文集《郭沫若研究三十年》。在该文中,我回顾了自己接触郭沫若研究、参与编辑《郭沫若学刊》、担任乐山师专中文系主任期间组建郭沫若研究室、组织申报“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等工作的经过,意在小结一下二十年间自己所参与跟学校、乐山市、四川省郭沫若研究有关的一些工作,既与同行分享,也促使自己总结反思。

今年是《郭沫若学刊》创刊三十周年,截止2017年第2期,已正式出刊120期。关于我与学刊过去的一段因缘,在我上面提到的文章中已经叙述得比较清楚,在此不必重复。为纪念学刊出版三十周年,我自己从事郭沫若研究也将届满三十年,作为四川郭沫若研究会的负责人之一和《郭沫若学刊》常务副主编,写点纪念性文字,似乎是义不容辞之事。借此机会,我想表达一些参与郭沫若研究、学术活动组织及学刊编辑工作的感想和期望。

学刊三十年坚守郭沫若研究的学术阵地,委实不易。

首先是办刊的经费保证十分不易。2000年以前,学刊编辑部及学会秘书处挂靠乐山大佛管委会,资金由管委会安排,有乐山大佛的门票收入作支持,应该说办刊经费不成为问题。但2000年动议改变挂靠单位,起因之一也没有完全摆脱经费问题的困扰。当时经由市委秘书长牵头协调,最终达成由大佛管委会每年出资10万元支持学刊作为办刊经费及学会学术活动费用的一致意见,管委会方面由此可以免去专职工作人员工资、办公经费、学术活动费用、迎来送往接待等开销,未必不是一个合算的处理方案。乐山师范学院成为新的挂靠单位以后,每年取得大佛管委会10万元的经费支持,却颇费周章。经费不能按期到账,几乎成为学刊工作人员最苦恼的常态。原商定每半年划拨一次,但有时当年经费年底乃至次年初才能到账,这边只能挂账出刊。为了保证正常出刊,编辑部免不了经常催促,三番五次而不可得是常事。最为麻烦的是,每当大佛管委会领导变动,新任领导不清楚市委的协调会精神,不太情愿出钱的情况时有发生,学刊工作人员要钱碰钉子也就在所难免了。遇到这种情况,除了学刊编辑部要把包括市委《会议纪要》及变动挂靠单位的来龙去脉写成函件正式呈送之外,还得请原学会副会长、学刊主编、也是市里老领导的张浩同志亲自出马沟通协调,有时得请学刊主管部门市委宣传部主要领导出面做工作,推动经费落实。在担心学刊经费难以得到保证的情况下,学会领导层曾多次研商,建议将办刊经费纳入乐山市财政预算,由市财政局按预算定时划拨。但经反复努力,终究没有获得成功。

随着编校及出版成本上涨,10万元经费既办刊物,又举办学术活动,越来越显得捉襟见肘,入不敷出。学会领导层多次议及按《会议纪要》精神要求乐山师范学院补齐不足经费的问题。我作为学会、学刊的负责人,同时又是学校的负责人之一,多重身份要求我必须正视办刊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作出积极努力。我将学会方面的意见如实向学校主要领导汇报,至2013年,学校终于同意每年支持专项经费5万元,列入年度预算。自2000年以来,学会想方设法,积极争取乐山市和乐山师范学院的共同支持,使学刊经费得到基本保障,且总体上保证了学会大中小型各类学术活动的正常开展。去年年末,新任市政府分管领导到校调研郭沫若研究工作,当场表态大力支持郭沫若研究及沫若文化的宣传弘扬工作,以后的经费按每年20万的标准列入市财政预算。至此,学会及学刊的相关经费保障问题,终于被纳入正规渠道,得到妥善解决。鉴于此,四川郭沫若研究会2017年初召开会长会议,研究制定了新的《郭沫若学刊稿费管理办法》,适当提高名家约稿及高质量论文的稿酬标准,为吸引优质稿件、进一步提高学刊质量和影响奠定了基础。

其次是坚持学刊的办刊方针、保证刊物质量不易。学刊是四川郭沫若研究会创办的学术刊物,坚持以郭沫若研究为基本方向的办刊方针是毋庸置疑的。但对此并非所有人都认识一致。前些年,有人主张学刊只刊发郭沫若研究的学术成果,面太窄,读者太有限,要求改为兼具文学性和学术性的综合刊物,并且要由季刊改为月刊。学会领导层曾对此进行专门研究,深入分析讨论,最后形成共识:学刊既然是一个学术团体的学术刊物,坚持学术本位、保持学术品位的基本定位不能改变;借鉴其他学术刊物办月刊稿源难以为继的教训,《郭沫若学刊》维持季刊规模是符合实际的,不宜脱离实际以追求数量牺牲质量,也不宜以追求适应所谓一般读者的口味而丧失刊物自身的特色和已经形成的影响,因为我们担心,办成刊发文学作品及学术论文的综合性刊物,会冒文学作品质量不高,而学术论文分量不够所造成的两者俱失的风险,最终把刊物办得“四不像”。与此同时,学刊也在不断拓展郭沫若研究的视野,刊发的论文不仅限于郭沫若研究本身,只要与郭沫若研究有关,都在刊物的用稿之列。近年来学刊在主编王锦厚先生的积极倡导和精心组织下,先后开辟了郭沫若同时代人、创造社研究、川籍作家(艾芜、巴金、敬隐渔、马识途、王火等)研究等专栏,引起了一些反响,得到同行的肯定。

文章来源:《西部学刊》 网址: http://www.xbxkzzs.cn/qikandaodu/2021/0722/1444.html

上一篇:隆鑫通用获中国西部企业数字化转型优秀实践单
下一篇:西部地区乡村图书馆建设的构想

西部学刊投稿 | 西部学刊编辑部| 西部学刊版面费 | 西部学刊论文发表 | 西部学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西部学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