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三十年的坚守——纪念《郭沫若学刊》“而立”(2)

来源:西部学刊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7-1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质量决定刊物的生存与发展。这里所谓质量,既指学术论文的质量,也指刊物的编校印刷质量。历史地看,学刊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也是不断致力于提高质

质量决定刊物的生存与发展。这里所谓质量,既指学术论文的质量,也指刊物的编校印刷质量。历史地看,学刊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也是不断致力于提高质量的过程。在学会成立之初,正逢改革开放春风拂面的有利局面,与郭沫若当年并肩战斗的老一辈革命者或文化人不少还健在,诸如阳翰笙、夏衍、戈宝权、伍修权、李初梨、李一氓、林林等,他们以各种方式关心和支持着郭沫若研究,有的亲自担任学会领导职务,有的参加了一些学术活动,有的也为学刊撰稿(如1988年在北京召开了“郭沫若在日本”学术研讨会,阳翰笙、夏衍、林林等人的大会发言文章就刊载在《郭沫若学刊》1988年第3期上)。他们所做的工作为学刊质量保证提供了有力帮助。随着一代权威的郭沫若研究者渐渐离世,郭沫若研究队伍需要培植新的力量,逐步实现研究事业的新老交替。学会以经常举办学术活动为主要形式,吸引青年爱好者加入到郭沫若研究者的队伍中来,学刊则坚持开辟“青年论坛”栏目方式,专门刊发年轻研究者的学术成果。本世纪以来,大批高学历年轻学者在郭沫若研究领域崭露头角,近三年连续举办的三届“青年论坛”,他们提供的研究成果令人欣喜,也很值得期待,其中不少研究者的学术论文都在《郭沫若学刊》发表,为刊物保证学术质量带来了新的希望。学会今年制定的稿酬管理办法,明确体现优质优酬的质量导向,鼓励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在学刊发表。尽管力度还需加大,但我们的质量立刊的初衷是非常鲜明的,期望学界同人充分理解并大力支持。

在编校与印刷质量方面,我们也采取了多项措施,努力加以保证。对稿件的组织,我们坚持自愿投稿与主动约稿相结合,鼓励编委会成员加强与同行的联系,利用包括学术活动在内的各种机会主动约稿,特别是向著名学者约稿。对来稿的采用,我们长期坚持集体定稿制度,每期的定稿会,由主编主持,副主编、部分编委及编辑部成员参加,从栏目设置到每篇论文进行审看,并对个别有争议的文章开展重点讨论,坚决把住政治关、质量关,不符合刊用原则及质量要求的,无论何人均不采用,切实做到在质量面前一视同仁,不搞特殊。对文章的校对,通常要经过专职编辑两次校对,然后分别由学会秘书长、副主编,常务副会长、副主编,特约编辑,会长、常务副主编各校看一次,经五六次审校以后才能付印。即使如此,我作为最后“签字画押”的责任人,仍需十分仔细地审校每一篇文章,无论是文字语法、引述文献,还是排版格式、著录规范,都还能发现一些问题,并一一加以改正。我们不敢保证刊物校对没有错误,但至少我们尽到了最大努力,保证尽可能少出现失误,尤其不能出现致命性的严重错误。我自1992年任学刊的特约编辑起,除了中间两年多(1998—2000)因故未参与外,二十多年来充当“为人做嫁衣”的角色,为保证校对质量所付出的劳动,个中甘苦却是一言难尽。

在纪念《郭沫若学刊》“而立”之年的时刻,我们欣喜地看到郭沫若研究出现了一些好的积极信号。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郭沫若的家乡乐山市,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越来越重视郭沫若研究及沫若文化的宣传弘扬工作,把沫若文化作为乐山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来定位和打造,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举措正在付诸行动。比如筹拍以沫若文化为重头戏的乐山历史文化影视片,筹建沫若书院,将沙湾打造成为以文旅发展为基本定位的文化旅游区,加大力度支持四川郭沫若研究会、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郭沫若学刊》组织开展的基础研究与学术活动……这些都让我们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有利外部环境及发展机遇。这无疑会更有利于郭沫若研究的蓬勃开展,我们对进一步做好郭沫若研究及沫若文化的宣传弘扬工作,充满信心。基于此,寄望于学界同仁者有如下数端:

第一,同心协力办好《郭沫若学刊》。学刊在两代人及各方的共同呵护下,已经成长到“而立”之年,如同人生进入到“青壮年”时代。三十年已经奠定的坚实基础及当下所具备的有利条件与良好环境,都可以使之更加茁壮地成长。希望热爱郭沫若研究这份事业的学界同仁、地方各级政府、刊物主管部门、乐山师范学院以及社会各方面,与学刊编委会勠力同心,为办好刊物继续精诚合作,并继续给予有力支持。特别要在提高刊物学术水平、扩大社会影响、以及壮大研究队伍等方面不懈做出努力。

第二,发挥好《郭沫若学刊》的纽带作用。学刊虽然是四川省郭沫若研究会创办的学术刊物,但从来都以立足全国、面向世界,接纳四方热心郭沫若研究的老中青同仁朋友为己任。在信息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我们依然秉承开放办刊、广交学友的宗旨,竭力为广大从事郭沫若研究的作者、读者服务,乐于让刊物成为凝聚同道、发表成果、开展争鸣、分享观点的交流平台,发挥好作者之间、作者与读者之间、研究与应用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共同促进郭沫若研究事业的兴旺繁荣。

文章来源:《西部学刊》 网址: http://www.xbxkzzs.cn/qikandaodu/2020/0713/366.html

上一篇:西部民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基
下一篇:奋力拨迷雾 锐意求真说——纪念《郭沫若学刊》

西部学刊投稿 | 西部学刊编辑部| 西部学刊版面费 | 西部学刊论文发表 | 西部学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西部学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